据统计:中国私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私营企业破产倒闭,60%的企业将在5年内破产,85%的企业将在10年内消亡,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企业只有10%,大型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也只有7.8年。其中有40%的企业在创业阶段就宣告破产。在中国每天有2740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小时就有114家企业破产,每分钟就有两家企业破产。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0年,是我们的10倍;美国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为中国的13倍。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廖廖无几。
企业做不长、做不大的根源当然很多,但核心根源却只有一个——缺乏一个能引领企业永续前进、具有真正商业领袖基因的企业掌门人。不管你是刚刚创业的商业新秀,还是久经沙场的企业老将,都要掌握“经营人心”“管理人心”的心训方法哦~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多少?这是一个研究者和读者都感兴趣的话题。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红火的今天,我们的周边似乎到处是生机勃勃的中小企业。然而,一项权威的调查,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
根据全国工商联推出的第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所公布的调研数据,国内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这一结果可能让很多关心中小企业发展的人士,感到难以接受。但是,深受工商界欢迎的美国《财富》杂志所公布的有关数据也显示,美国约有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如此之短呢?有关分析还表明,大部分小企业是在出世后半年的时间内夭折的,而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是在规模扩大之后不久失败的。半年的时间内夭折,那是先天不足,本文不做具体分析。而在规模扩大之后失败,则是后天的因素,其中很多企业还曾经相当成功,甚至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就突然失手。
如果以中国内地的中小企业为分析对象,其“做大就死”的原由大致如下:从自有资本到借贷资金中国的创业者,往往在使用自有资本时非常有把握,控制风险的能力也特别强。尽管创业起始阶段也非常艰苦,但由于第一批的投资基金来源基本上属于个人积蓄和来自家族内部,因此,在管理上主要集中在对货物和人员的管理上。然而企业一旦做大,个人和家族的自有资本底子早就被占用,扩大经营规模就必须使用社会资金。社会资金主要有企业职工内部集资、银行借贷和其他社会借贷。这中间,除了要支付相应的借贷利息之外,还需承担发展目标导向发生分歧后的撤资风险。
前几年中国的中小企业,还得不到来自银行的正规渠道的资金支持,不得不使用利息较高的社会借贷来维持流动资金的规模,而一旦出现经营上的风波,或者纯粹由于借贷方的主观因素,也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宏观政策的突然变化宏观环境的变化是很多中小企业几乎无法跨越的一道坎,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于那些进入市场门槛较低的行业来说往往打击巨大。这方面突出的例子就是今年以来,出于防范金融风险和为普通民众提供安居条件的根本目标,上海市和国家有关部委纷纷出台了措施严厉的控制性规定,直接遏制了大城市住宅交易的炒作,使得很多中小房地产中介企业面临洗牌的命运。与此同时,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出于控制房价上涨增幅的目的,加大了中低价房和廉租屋的建设力度,而这种规模建设的要求带有社会福利性质,也就是说一部分社会发展的成本,必须由开发企业来承担。这种能力,显然是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在市场业务短缺的情况下,其出路只有两条:一是被兼并,二是关门停业。经验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严重分歧有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但是国内民营企业内部很少有妥协的文化土壤。特别是经营者是第一代创业者的企业,其企业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了家长制的习惯,一把手说了算、一支笔审批财务、靠经验来判断市场形势、靠义气来扩大业务范围,就是其显著特征。然而,企业规模扩大之后,企业干部的选择不可能局限在家族人员范围内,这时候职业经理人也就必然进入中小企业的决策圈。可是,职业经理人通常受过正规的商学院教育,也往往在规范的跨国公司中任过职,他们强调的是管理制度的权威和企业基本信息的公开,突出的是市场合同意识而非朋友间的哥们义气。
因此,摩擦也是必然的,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数温州企业的经营者对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基本否定。通常如果被称之为空降兵的职业经理人,在半年之内不能和企业所有者实现磨合的话,企业必然元气大伤,甚至一蹶不振。国际经济不利因素的打压在经济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在国内也会面临直接的国际竞争。这种竞争还不仅仅是对手实力的强大,这倒是可以预见的,现在的危险是不可预见性的变数太多,往往会给按原“游戏规则”和市场条件运作的中小企业以致命打击。目前,国际油价在每桶65美元左右徘徊,而两年前的油价不过是30美元左右,显然,对于国内中小型民营炼油企业来说,国际资源的利用已变得遥不可及,因为当初作出扩大经营规模决策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另一个例子是我国纺织业所面临的突变,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成果,我国纺织业和服装业的中小企业,本来应该可以自由地进入欧洲和北美市场,因此,很多企业在2004年选择了规模升级。然而面对2005年下半年欧监和美国的毁约,我国纺织行业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失去市场的生存压力。进入陌生的领域多元化经营是个很迷人的目标,几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经营者,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实现跨领域的经营.
然而,进入陌生的领域已经被证明是一项危险的选择。如果企业在资金供应、市场合作关系、专业性人力资源等方面准备不足的话,一旦扩大规模就很容易失败。所以,通常进行新领域开发的主角往往是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可以提供配套经营,这样成功的机会也就可以高一些。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